媒体中心
加风味的“小甜水”,把精酿啤酒逼上绝路?
2025-07-18
你对精酿啤酒感兴趣吗?
或许你会觉得它略带苦味,但确实能用来彰显品味。
不过近来精酿啤酒掀起了 “奶茶口味” 的创新热潮,走进近几年新开的精酿酒吧,酒单上诸如 “蜜桃乌龙艾尔”“荔枝海盐古斯” 这类果味精酿的数量占比显著上升。这些低苦、带甜的产品降低了精酿的饮用门槛,也由此拉拢了许多初次尝试的消费者。
但与之相对的是,传统风格的 IPA、世涛等酒款渐渐退至次要地位。这一现象引发了行业内的探讨:精酿啤酒的 “甜水化” 趋势会给其核心的风味多样性带来何种影响?这究竟是对市场需求的合理回应,抑或是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酿造工艺的本质?
精酿啤酒市场的甜水化转型,首先反映在风味配方的大幅改动上。传统啤酒花的苦味正被大量水果(草莓、西柚、桃子)和茶饮元素(茉莉、龙井、乌龙)中和,像青岛草莓西柚精酿、燕京树莓小麦、双合盛茉莉花茶精酿、金星茶啤中式精酿都是典型代表。甚至还出现了绿豆、东北冻梨、冰糖葫芦、生椰拿铁等更为新奇的风味精酿。精酿口味的丰富程度正朝着奶茶靠拢。一方面,这类风味组合减轻了酒精的刺激感,提升了饮用时的舒适度。究其根源,最主要的是酿酒工艺的改进:一些酒厂要么提高糖化温度以增加不可发酵糊精,要么直接添加乳糖、蜂蜜等非发酵糖,从而将残糖量控制在 3–5°P 之间。这种工艺调整虽然加快了生产效率,却也简化了传统发酵周期对风味层次的塑造过程。
风味的转变直接促使品牌策略发生改变。传统工业品牌(如青岛、燕京)凭借果味、茶味系列打入高端市场,实现了产品溢价。除此之外,零售巨头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,比如盒马推出了添加红枣枸杞元素的 “养生系精酿”,小象超市则推出了香茅佛手精酿啤酒。
精酿的甜水化,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如今走进精酿酒吧,酒单已然不同 —— 以往满眼的 “浑浊 IPA”“帝国世涛” 等专业术语,如今换成了 “蜜桃乌龙”“荔枝海盐” 这类通俗易懂的风味描述,这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难度。
包装设计则强化了情感符号的表达。瓶罐上印着 “班味退散”“已读不回” 等网络热词,或是 “雾岛听风”“山野曼波” 这类文艺标签,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轻人的注意力。这些设计所售卖的不只是酒,更像是在提供一种情绪上的共鸣和社交时的谈资。
饮酒场景也随之改变。传统精酿注重与食物搭配,比如用浓郁的世涛搭配牛排。但新派的甜味精酿由于甜度较高,与食物搭配反而容易产生 “冲突”,于是渐渐从餐桌转移到了更轻松的场景:朋友小聚、独自小酌放松,成为年轻人下班后 “微醺片刻” 的新选择。这种转变迎合了当下流行的 “轻社交” 需求 —— 无需拼酒劝酒,只需一份松弛感。
然而,当货架上出现 “冰糖葫芦风味精酿” 和 “茉莉花茶增味啤酒”,当传统 IPA 与世涛逐渐被果味甜系产品取代,精酿啤酒的核心价值正在悄然改变。这场以降低饮用门槛为名的风味调整,虽然体现了市场对消费偏好的顺应,但也对精酿啤酒的工艺传统、文化认同和长远发展构成了挑战。
传统精酿的复杂风味源于对糖化工艺的精细把控。麦芽中的淀粉酶在 62-65℃的低温下生成可发酵的麦芽糖,赋予酒体清爽的口感;在 68-72℃的高温下则产生不可发酵的糊精,带来微妙的甜感 —— 二者达到平衡才能造就经典。但在甜水化趋势下,高温糖化被过度运用,导致糊精过多,酒体甜腻厚重,掩盖了酒花风味与麦芽层次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原料选择的简化。部分酒厂为了增强甜感,直接添加乳糖、蜂蜜等非发酵糖,或者依靠香精来模拟果味,偏离了 “原料主导风味” 的酿造原则。有酿酒师指出,高残糖(5°P 以上)可能会掩盖发酵缺陷或水质处理不到位的问题,降低了对工艺精进的要求。
精酿啤酒曾以 “小型、独立、传统” 为核心理念,如今却在市场扩张中面临身份危机。美国酿酒师协会 2018 年废除了精酿 “传统性” 的定义条款,为增味产品打开了大门,客观上加速了精酿与预调酒等快消品之间边界的模糊。精酿原本承载的地域特色与工匠精神,正被 “雾岛听风”“班味退散” 等情绪化标签所替代。佐餐场景的弱化更凸显了这一矛盾 —— 传统世涛搭配牛排的平衡被甜水打破,高糖酒水与食物相冲突,使其逐渐沦为单纯的解渴饮品。
甜水化对行业生态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。年轻酿酒师将精力放在水果拼配上,而非钻研水质离子对风味的精细影响,这可能导致糖化工艺等核心技术面临传承断裂的风险。为了加快周转,甜水产品普遍缩短发酵周期,酵母特性无法完整呈现,使得酒体单薄粗糙。
消费者方面同样存在风险。长期饮用甜水会导致味蕾变得迟钝,对苦味的耐受度下降。健康问题也被忽视:甜水精酿含糖量高,但 “低酒精度” 的标签容易误导消费者,让他们低估糖分的摄入量。更关键的是,当 Z 世代因为甜水接触精酿后,又转向更甜的预调酒,精酿反而成了过渡性的跳板,使其失去了长期的用户黏性。
甜水化并非与创新相悖,但如果将市场扩张视为唯一目标,就会削弱精酿啤酒的工艺内核与文化独特性。当消费者仅仅因为 “桃气泡泡” 的直白甜感而购买,当酿酒师不再深入探究麦芽与酒花之间的 “互动”,精酿就可能沦为普通饮料中的一员。行业真正的挑战,在于如何在消费需求与酿造传统之间建立可持续的平衡。毕竟,精酿的灵魂不在于糖度的增减,而在于对风味可能性的敬畏与探索。
BLFAasia组委会
参展联系:020-3889 6896
邮箱:osdexpo@126.com
>>>免责声明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本文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来源于第三方或网络信息,转载目的在于分享和传递行业信息,仅供用户浏览,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、即时性和有效性。若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纠纷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删除,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